时间: 2024-07-29 03:45:16 | 作者: 安博体育官方下载
3D-IC 和异构芯片将需要对物理布局工具进行重大改变,其中芯片的放置和信号的布线会对整体系统性能和可靠性产生重大影响。
EDA 供应商很清楚这样一些问题,并正在致力于解决方案。3D-IC 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散热。逻辑通常会产生最多的热量,而将逻辑芯片堆叠在其他逻辑芯片之上需要一种方法来散热。在平面 SoC 中,这通常通过散热器或基板来处理。但在3D-IC中,需要减薄基板以尽量缩短信号必须传输的距离,这会降低基板的传热能力。此外,热量可能会滞留在芯片之间,因此散热器不再是一种选择。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方法是仔细配置不同的层,以便热量分散到整个芯片上,或限制在可以有效去除热量的区域,并且这需要内置到自动化工具中。
Alphawave Semi首席技术官 Tony Chan Carusone 表示:“向芯片设计范式的过渡将影响现代布局布线设计流程,需要优化芯片之间的逻辑分区。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基于芯片的系统的布局布线设计流程一定要考虑多芯片集成、异构技术的潜力,并管理高密度芯片间互连的复杂性。这将有必要了解不同制造和封装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和限制。”
经过数十年关于堆叠芯片的讨论和 PowerPoint 演示,芯片行业已无其他选择了。芯片制造商已经在设计逻辑上逻辑和内存上逻辑,随着平面缩放成本的持续不断的增加,依赖某种先进封装和芯片的系统模块设计是提高性能的最佳选择,尤其是对于AI和其他高性能计算应用而言。
事实上,Yole 预测,从 2025 年开始,大多数服务器芯片将使用小芯片构建,超过 50% 的批量客户端 PC 将使用小芯片。这些数字增加了对适应工具和工作流程的需求的紧迫性。
布局规划、布局、时钟和布线是布局布线流程的四个主要阶段。布局规划探索发生在流程的早期,设计师将大型功能模块放置在芯片的不一样的区域,确定连接性和应该将哪个模块放在哪个模块旁边。在此阶段,模块具有将整个芯片区域划分为粗分区的边界。然后将标准单元作为定义的模块放置在每个边界内。这些是遵守代工厂设计审查手册中规则的小型库单元。然后,它们根据本地连接通过互连相互布线。从总体上看,布局规划步骤包含顶层连接的抽象视图。
Cadence产品管理组总监 Vinay Patwardhan 表示:“在实际布局中,你其实就是在对所有标准单元和宏进行详细布局。布线是连接它们的下一步。在每个阶段,设计中的信息都会慢慢的变多。”
关于材料的基本决定,例如是否使用铜或光互连,是在早期探索阶段或系统模块设计阶段,甚至在平面规划之前就已签署。
虽然走子仍按传统顺序进行,但游戏已从经典象棋转变为三维象棋。“现在生活变得有点复杂了,”Synopsys 3D-IC 产品管理高级总监 Kenneth Larsen 表示。 “当我们谈论 2.5/3D 以及向多芯片设计的过渡时,其中各个芯片彼此非常接近,这带来了许多新挑战。当我们构建具有多个硅芯片的系统时,它们会非常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它们可能堆叠在一起,并且会相互影响。其中一个关注点是向系统供电。另一个问题是散热问题,因为芯片彼此非常接近。散热正在成为一阶效应,而您将各个部件放入布局规划中的位置可能会影响设计中的热量或温度逸出。”
现在,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三维空间中,设计中必须考虑到每个维度。Patwardhan 说:“现在,您不仅要考虑平面检查,还应该要考虑放置物体与顶层和底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只考虑平面检查,而要考虑放置的物体如何与顶层和底层相互作用。在 3D-IC 堆叠芯片设计中,下层很多时候位于高级封装的顶部,它与旁边的 HBM 或其他存储元件通信,也与位于其顶部的物体通信。您需要在 z 维度上观察来自顶部芯片的耦合效应,观察增加的电阻率,还要观察存在同步时钟的跨芯片的时序路径。两个芯片之间的紧密通信必须在放置流程的早期进行建模,在规划芯片间连接流程时也是如此。”
这里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需要仔细考虑。“由于这些都是堆叠的金属连接,因此由于金属层之间的高导电性,会产生烟囱效应,因此在高功率密度区域有极大几率会出现非常高的散热量,”Patwardhan 说。“您可能满足了时序或功率要求,但您可能没有将热作为一级效应考虑在内,现在您必须这样做了。”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热效应(尤其是 3D 结构中的热串扰)的重要性,这影响了设计团队在此过程中的工作方式,打破了专业之间的壁垒。“热问题一直是一个问题,”Larsen 说。“以前,你把它丢给专家,他会回来说,‘我们有一个热问题,你需要限制芯片。’但现在,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更早地引入了这些多物理效应的模拟,比 10 年前更早。”
西门子 EDA研发总监 Kai-Yuan (Kevin) Chao对此表示赞同。“物理设计中的热规划至关重要,因为大多数高性能 CPU 都具有加速和功率节流功能,以管理硬限晶体管结温,从而确保芯片可靠性。简而言之,使用平面图进行最坏情况下的功率瓦特热模拟的固定状态,其意义不如在多个细分市场中模拟目标应用工作负载的意义,这些工作负载在不同内核和内存上运行,在该产品的冷却使用下以各种组合运行。”
减少热传感器之间的节流裕度对于测量最关键工作负载引起的热点很重要。这决定了不同处理元件之间的距离,以及/或者如何划分和优先处理各种操作。
Chao 指出:“由于电压/频率上下限的维持的时间会影响性能和计算吞吐量,因此还需要瞬态热功率斜坡建模和内部模拟调整温度敏感参数(如泄漏)。” “集成稳压器电感器和用于封装设计和冷却设计系统的走线也需要来自芯片设计的早期功率和热图,以协调组装和产品发布。因此,从 RTL 前架构阶段到最终的流片前布局阶段,物理平面图(包括 I/O)和一致的功率瓦特收敛也很重要。”
甚至在设计师深入研究复杂的多物理场之前,布局规划就可以提示哪里有几率存在热问题。Arteris 产品管理和营销副总裁 Andy Nightingale 表示:“一旦我们在屏幕上看到布局视图并开始做 NoC 设计,我们就能够正常的看到哪里存在拥塞点。这些高密度连接可以被视为设计中的热点。”
所有这些都凸显了为什么 EDA 公司鼓励用户向左移动。Patwardhan 说:“如果你在进行信号完整性感知布线,你必须在流程早期进行建模。你的模型有多好将决定你在设计阶段结束时的准确性有多好。我们一定要在流程的早期阶段进行一些额外的签核检查或热分析检查,以及信号和电源完整性分析。因此,如果我们谈论的是单元级别的多芯片布局,无论它们是 2.5D 配置,还是堆叠芯片配置,许多系统级签核检查都必须在实施流程的早期进行建模。
我们必须想出新的抽象方法,一些新的方法让布局环境处理多个对象,一次优化更多参数,并做得足够好,以便在有工程变更单 (ECO) 时不必重新打开每个设计。从运行时间的角度或设计方法的角度来看,过早地将所有东西都纳入进来并不实际,但我们大家可以在早期做足够多的工作,以确保减少第一次通过后的迭代。”
大家一致认为 EDA 已经是 AI 的一种,因为它一直是人类设计师基于算法的辅助工具。不过,工具仍在持续不断的发展。EDA 供应商现在正在考虑扩展,例如为工具提供生成式 AI 副驾驶,以及更多地整合多物理模拟,同时开发专门用于处理多芯片和多维结构的设计引擎。
希望人工智能能将预测智能带入传统的布局布线。“我们已擅长将先进算法集成到 NoC 设计中,以实现各种优化,”Nightingale 说道。“下一步发展是基于历史数据(甚至可能是实时分析)预测和优化平面规划和布局布线结果。我们与ECO合作伙伴之间也有必要进行跨领域的密切合作,以尽更多努力使设计保持在给定的约束范围内。”
学术界也在提供帮助。麻省理工学院刚刚宣布了一种新的基于AI的方法,称为虚拟节点图神经网络 (VGNN),使用虚拟节点来表示声子,以加快对材料热性能的预测。该论文的作者声称,仅在个人计算机上运行 VGNN 就能在几秒钟内计算出几千种材料的声子色散关系。
当今的芯片、系统和封装设计人员面临着更多的技术多样性和系统协同优化要求。“基板更大、更复杂,包括中介层和埋入基板的硅桥,它们需要 EDA 路由器处理不一样的层次材料之间迅速增加的线路连接,并采用特定的设计规则和高速电气和热机械约束来提高生产率,”西门子的 Chao 表示。“此外,特殊的布线要求需要 EDA 创新,例如基板电容器和光学元件。
细间距混合键合使单时钟周期互连能够在垂直跨芯片 3D 规划中进行单元级时序和 I/O 布局。尽管如此,增加封装中芯片中的晶体管需要更高效的电力传输和散热。例如,台积电在其未来的 HPC/AI 3D-IC 配置中添加了 IVR。包括液体冷却在内的集成散热器解决方案在 NVIDIA 的新产品中得到了共同优化。”
功率和散热是日益严峻的挑战。“除了为满足 2nm 以下热设计需求而引入的背面供电网络外,如果产品设计中包含集成封装/系统液体冷却,热感知布局和布局规划要求(例如多芯片模块微通道冷却协同设计)可能会重新出现,”Chao 继续说道。“在由多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发的过程中,多物理感知的早期物理设计将非常有益,因为在验证后的后期芯片组装阶段修复不可行的假设可能会非常昂贵。”
在优化 3D-IC 设计流程之前,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我们现在才起步这段旅程,”Cadence 的 Patwardhan 说道。“我们开发了一些十分好的算法,可以一起进行 3D 布局、3D 平面规划、热感知 3D 平面规划和布局。但是现在设计界和 EDA 界的任何一个人都非常保守,为堆叠芯片设计留出了额外的余地,因为我们正处于流程开发和早期测试芯片的阶段。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将能够从我们的学习中产生优化的流程,就像我们在 finFET 和 GAA 型晶体管时代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一样。现在,堆叠芯片只是增加了一个维度的额外挑战。我们很快就能为复杂的 3D-IC 设计快速提出优化且完全自动化的 3D 布局和布线流程,这只是时间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的主要内容系作者本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 2014 安博体育官方app下载-网站